强国必先强农,农强方能国强。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,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。
心怀大局,兴业强农。近年来,烟草行业主动服务和融入农业强国建设大局,主动服务于乡村振兴,夯实烟叶生产“基本盘”,加快生产方式转型,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,烟叶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,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硕果初显。
向“新”而行,向“高”攀登。广袤烟区活力升腾,绘就出一幅幅产业兴、烟农富、乡村美的生动画卷。
“铁牛”纵横 “机”动人心
8月下旬,“秋老虎”持续发威,高温炙烤着齐鲁大地。
不过,对于山东潍坊烟区琅埠村烟农杜才新而言,再也不用头顶烈日采收烟叶:“有了这台机器,人都不用下田,一台采摘机每天能采收20亩烟叶。”
近年来,行业积极推进烟叶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。图为山东潍坊烟区开展机械化采收作业 /潍坊市局(公司)供图
此时,一台小型自动烟叶采收机来回穿梭,精准“咬”下一片片烟叶,再通过传送带送入收集箱,采收整垄烟田只需几分钟。这种小型采收机具有低成本、易操作、小型化、好维护的特点,有效减轻了采收环节劳动强度。
科技装备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特征,没有农业机械化,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。推进机械化作业,是烟叶生产方式深层次变革的一个“支点”。
多管齐下,多元求解。近年来,行业坚持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突破口,一体推进机、艺、田、服配套建设,围绕“三大场景、六个环节”,制定“双减”宜机化生产技术体系,系统推进烟叶生产机械化转型。在实践层面,四大作业区因地制宜、以点带面、协同发力,推动机械化作业“高歌猛进”。
“铁牛”纵横,“机”动人心。一幅“高效作业、轻松种烟”的新画卷,在各烟区徐徐铺开——
烟田宜机,下好“先手棋”。
“改造烟田223亩,连片田块从1亩左右提升到5.2亩,各种农机能用了。”安徽宣城的家庭农场主开海洲,感受到了“烟田一变天地阔”的喜悦。近年来,皖南烟区联合当地政府,按户规划、按户整治,先后共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,为机械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。
因地制“机”,“靶向”解难题。
“以前1000个育苗盘,十几名工人要花一两天时间才能播种完;有了负压式播种机,每个育苗盘不到一分钟就能搞定。”贵州毕节烟农毛海龙介绍。立足丘陵山区地形,贵州烟区通过“赛马选型”,研发改进多功能井窖移栽机、自走式采收转运机、农地残膜回收机等适用农机,亩均用工减少至17个以内。
机艺“共融”,画好“同心圆”。
“从25厘米至30厘米,降低至20厘米左右”——在湖北恩施鹤峰县,起垄高度的小调整,大大便利了起垄覆膜一体机作业。放眼武陵秦巴山地作业区,湖北、湖南、陕西等烟区携手完善宜机化烟草农业标准体系,以“良法”配“良机”,农机农艺融合跑出“加速度”。
农服赋能,为烟农吃下“定心丸”。
“现在使用农机平台,就像用‘滴滴’一样,线上就能办理业务。”对陕西商洛烟农李有平来说,“等农机上门服务”已是常态。从“独角戏”到“大合唱”,商洛烟区协调当地农业部门,成立烟农农机服务中心,引入设备厂家、农机专业合作社、农服公司等社会资源,让烟农无“后顾之忧”。
天上飞着无人机,地上跑着“大农机”。目前,全国烟区重点环节机械化作业率超过60%,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达到55个,一曲全程全面机械化“交响曲”正在奏响。
“数智”赋能 逐“绿”前行
在湖北十堰习家店镇板桥村,雪茄烟农陈明林坐在葡萄架下,轻轻点击手机,16公里外的晾房窗户缓缓打开。
“我去年开始种雪茄烟叶,本来还怕操作麻烦,没想到用小程序就能操作。晾烟棚管理基本都用手机,时不时去现场转转,别提多方便了。”陈明林高兴地说。
这个小程序是丹江口市局(营销部)开发的“武当茄香”,涵盖移栽、田管、植保、晾制等环节,集学习管理功能于一体,又与一座座智能化雪茄烟晾房对接,让烟叶晾制事半功倍。
用好“新农具”,耕种“智慧田”。近年来,行业部署全国统一烟叶生产经营管理平台,以“两打八扫”为主线,形成贯通烟叶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。以此为契机,各烟区应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拓展应用场景,推动烟叶产、收、加、调向智慧化升级。
共享“一张图”,网罗田间事。湖南烟区搭建烟田电子地图系统,实现“以图摸家底、以图管生产、以图定决策”;重庆烟区以高清商用卫星影像为底图、以烟田地块为核心、叠加“四烟要素”信息,勾画烟叶数据“一张图”。
智慧“全链条”,增“智”更提“质”。在贵州铜仁,智能化育苗大棚实时监测温湿度,是烟苗的贴心“保姆”;在山东日照,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、田间病虫害智能监控预警平台成为全天候的烟田“卫士”;在福建三明,“云烘烤”平台提供技术指导,助力烟叶“烤”出好成绩;在云南曲靖,智能分级设备高效运转,以图像采集识别系统为每片烟叶定级……
服务“一站式”,业务指尖办。只需一部手机,就能签订烟叶种植合同;登录管理平台,育苗大棚、烤房数据“掌上看”;指尖一点,专业化服务线上预约。“香叶助农”“香草种”“金沙香韵”……一款款便捷实用的APP、小程序,让数据“多跑腿”、烟农“少跑路”,实现“慧”农更惠农。
以“数”赋能,乘“数”奋进。从靠经验到靠数据,从会种烟到“慧”种烟,“数字农具”广泛使用,深刻改变着烟叶生产方式,激发出烟叶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
逐“绿”前行,厚植“底色”。绿色生产,同样是烟叶生产方式转型的一个着力点——
洱海之畔,复合微生物肥在云南大理烟区推广22827亩,有效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群落,改变了烟农“大水大肥”的种植习惯,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支撑。
三湘四水,湖南长沙宁乡烟区的“天敌立体防控模式”大显身手。蚜茧蜂、蠋蝽、赤眼蜂、异色瓢虫等组成“虫虫特工队”,在“巡逻”烟田的同时,10年来累计服务大农业33.44万亩。
八闽大地,生物质烤房、电烤房在福建龙岩烟区遍地开花。此外,烤房闲置屋顶也“穿上新衣”,变身小型光伏发电站,实现“棚下烤烟、棚上发电”,烘烤“含绿量”“含金量”不断提升。
…………
算好“生态账”,发展“绿”起来。在全国各烟区,这样的探索比比皆是。仅以烘烤环节为例,2023年全国烟叶新能源烘烤比例已超过50%。
绿色低碳,质效并重。行业将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贯穿于烟叶生产全过程,助力烟区改善生态环境,服务和美乡村建设。烟叶绿、生态美、烟农富,成为“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”的实践注脚。
粮烟“携手” 多业共融
眼下,福建烟区的烟后稻已在茁壮成长。放眼田畴,处处新绿一片,生机盎然。
“一亩地单种水稻,收益是1000多元;单种烟叶,收入有四五千元。去年,我承包了130多亩地,烟稻轮作总产值近67万元。”南平市政和县新口村烟农林召弟算了这样一笔账。
烟稻轮作,种出好“丰”景,农业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。2019年至2023年,福建烟区烟后稻种植面积从59.67万亩增加至93.02万亩,烟后稻种植比例达98%,稳固了全省近十分之一的水稻种植,产出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杂交水稻种子。
粮烟“手拉手”,融合促振兴。近年来,行业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,构建烟叶与粮经作物科学耕作制度,健全“以烟稳粮、以烟促粮”协同发展机制,为端稳“中国饭碗”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,各烟区实行粮田、烟田“一张图”管理,加快构建烟区新型耕作制度,通过技术互融、主体共育、设施共用,既稳固“金叶子”,又助力保障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,让广大农民鼓起“钱袋子”。
立足烟田、谋好“粮”策,奏响粮烟“协奏曲”。
“我今年种了70亩烟,其中60亩套种了小麦。小麦收获后,我亲手加工成了面条。”贵州贵阳开阳县烟农孔伟自豪地说。今年,贵阳烟区有6000亩烟田套种了小麦,亩均小麦产量在125公斤左右。同时,贵阳市局(公司)探索“烟+麦”产业联动发展模式,打造特色产品“马场面条”,不断增加产业附加值。
轮作粮食11593亩,烟后种植粮食7672亩,粮食作物产量1.65万吨……这是2023年四川凉山官村综合体的粮烟融合“成绩单”。今年,四川烟区计划烟后种植其他作物73.85万亩,以27个烟区产业综合体为载体,实现“种粮保安全、种烟稳收益、多元促增收”。
因地制宜、多业融合,“烟叶+N”处处开花。
走进湖北恩施利川烟区,烟叶与多种作物联动,令人“眼花缭乱”。烟农罗见玲打算将90亩烟田用于烟稻轮作;烟农张兴权与同村的“蔬菜大王”合作,在200亩田地上开展烟菜套种;烟农董明选则在烟垄上种植四季豆……2023年,湖北烟区推广轮作、套(复)种29.8万亩,助农增收总产值达到5.8亿元,“粮烟菜”共生复合种植模式活力尽显。
在云南省普洱市,曼等乡的烟农将目光对准了胡蜂。这些小小的胡蜂,对害虫防效能达到60%以上。今年,普洱市局(公司)支持农户发展“烤烟+胡蜂”产业,曼等乡胡蜂群养殖数量达300余个,直接经济价值超20万元,大农业防治面积超3000亩,实现了烟农增收与生物防控“双赢”。
一季烟叶,一季粮蔬;地尽其用,多业共融。在各烟叶产区,粮烟经饲产业形成“多声部合唱”,唱出“四季有收入、月月有钱赚”的幸福歌,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,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成果。
农机唱起“主角”,数字化赋能增“智”,生产“绿意”更浓,多元产业铺就“致富路”……俯首农桑,已然一片新天地。
江河万里,其必有源。这一系列新进展,源于行业始终将烟叶工作置于“三农”工作大局中思考、谋划、实践。向“新”突破、以“质”谋变,行业将继续服务和融入农业强国建设,锚定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,为一隅争光、为全局添彩,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妍儿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m.hbbaiming.com/b/140697.shtml